《雪国》(ゆきぐに)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唯美主义代表之作,从1935年起以短篇的形式,分别以《暮景的镜》《白昼的镜》等题名,断断续续地发表在《文艺春秋》《改造》等杂志上,相互之间并没有紧密相连的情节,直至全部完成并经认真修改后,才冠以《雪国》于1948年汇集出版单行本。[1][2] 《雪国》讲述了已有家室的舞蹈评论家岛村先后三次抵达雪国后,和艺妓驹子亲密来往时发生的爱情纠葛故事。[3]第一次前往雪国,岛村邂逅了驹子,转年,再次前往雪国时,岛村在火车上透过车窗看到叶子的倒影,并对她产生爱慕之情。第三年再到雪国,岛村的感情仍然游移不定,驹子也因此嫉妒叶子。正当岛村下定决心要离开雪国的前夕,村里发生了一场大火,叶子在火中丧生,驹子心生愧疚。最后,驹子和岛村不再纠缠,驹子留在雪国,岛村也返回东京。[3]《雪国》一方面表现了底层女性追求独立人格,探求女性生存价值的主题思想,另一方面又揭示了个体生命不管追寻什么,都是徒劳无功的真相,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否定和悲观情绪。[4] 1968年,《雪国》和川端康成的另两篇小说《千羽鹤》《古都》,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5]对于《雪国》,日本第21届文化勋章评价它“以独自的样式和浓重的感情,描写了日本美的象征,完成了前人没有过的创造。”[6]中国翻译家叶渭渠评价它“标志着川端在创作上已经成熟,达到了他自己的艺术高峰,最后导致他成为蜚声世界的名家。”[6] 创作背景
《雪国》的故事取材于真实生活,川端康成曾多次前往越后汤泽温泉地带旅行取材。[1]此地,也是川端康成最喜欢的古代诗人良宽禅师的家乡。[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