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对曹魏发起的五次进攻战
诸葛亮北伐”是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北上五伐曹魏的一系列军事活动,主要发生在蜀建兴六年(228年)至建兴十二年(234年)的七年间,[1][9]民间又有“六出祁山”的通俗提法。[5][3][4]
诸葛亮北伐的设想,最早见诸于《隆中对》一文,[5]正式付诸筹备则始于蜀建兴四年(226年),随即“东联孙吴、西和诸戎[10]、招揽孟达[11]、劝农讲武、北驻汉中”等一系列备战行动全面铺开。[1][4][12][13]建兴六年(228年)正月,诸葛亮在南郑(今陕西汉中)聚将议事,制定“先入陇右(今陇山以西地区)[14]、继取[5]、后占关中,徐图中原”的北伐策略后,便一路挥师北上出祁山、攻西县、围陇西、击上邽、收姜维,[15]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亦是不战而降,[13]但却终因“马谡失街亭”而功败垂成;[3][2]同年冬天,诸葛亮再度兴师北上出散关,兵围陈仓二十余日未能突破,粮尽罢兵。[1][3][5]建兴七年(229年)春,复又率部起兵北出阳平关[3]大败魏将郭淮于建威一带,武都、阴平二郡由此归降蜀汉[1][8][16]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四出祁山挥师伐魏,与郭淮、司马懿等对阵陇右近四个月,后因粮草不继而退还蜀中,归途斩杀魏将张郃[1][17][18]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9]会同孙吴东西两线挥戈北攻曹魏,兵驻五丈原与司马懿相持缠斗六月有余,终因忧虑成疾而病卒军中,至此诸葛亮北伐宣告结束。[1][5][19][8][7]
关于诸葛亮北伐一事,古今学者论见素来莫衷一是。就其用兵动机,史家多以为诸葛亮北伐是基于儒家忠君、报恩等思想,[20][21]出于“以攻为守”“维系政权”的战略意图而发动,[1][22][23]且总体是以军事上的失败而告终的,[7]至于其失败原因与战略达成,不同学者的认知迄今仍是大相径庭。[5][3][24]论及失败原因,晋人陈寿评说“盖应变将略,非其(诸葛亮)所长”;[1]唐人孙樵则述称“天歼武侯”,意即未得天时;[20]现今学者多以为北伐失败当是“诸葛亮本人军事韬略、魏蜀国力军力悬殊”等种种现实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5][26][27]后世观其影响,则有言称其系主观盲动促使蜀汉加速灭亡者,[3][28]也有称其系“以攻为守”延续了蜀汉国[zuò]者,[29][30]亦有持中称其政治、军事目的得到不同程度实现者。[5][31][32][33]

战争背景

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在长期的军事对峙中,渐次围绕黄河长江流域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地理均势,历来皆系兵家必争之地汉水(今汉江,长江最大支流)源头汉中[34][35]因其北依秦岭、南据巴山、腹为盆地的天然地理,[36]自然便成了魏、蜀政权在西线一带的斗争枢纽,与中线荆州一带、东线淮河流域同样引得魏、蜀、吴三国竞相逐鹿。[13][37]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大败曹操攻取汉中后,魏蜀两国西线对峙的主战场发生转移,祁山(今陇南北部)、陇右地区的战略价值逐步显现,成为继汉中之后的又一重点冲突地区。[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