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震

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小地震
余震 (aftershock)地震序列中,主震之后的所有地震的统称。[1]在主震发生后,地下应力变得不稳定,能量充分释放具有一个持续和衰减的过程,在震源区及其附近会发生震级较主震相对低的地震来解决能量释放的问题。[2][3]
主震后一般都有余震发生,余震有强有弱,持续时间也不相同,小的余震可能只是引起地面轻微震动,强余震可能引发受损建筑物进一步破坏倒塌,余震的活动周期可能达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4][5]前震、主震、余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6]
余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次数和强弱逐步衰减,主要与主震大小有关,主震越大,余震的活动越强、次数越多。2008年5月12发生于中国的汶川地震,震后共发生余震28000余次,其中5级以上的余震数十次,形成了一条长约300公里、平均宽度约30公里的致密地震活动带。[7][8]

定义

余震 (aftershock)是地震序列中主震之后的地震,[1]余震的震级通常少于主震,发生在主震破裂面或其附近,由主震引起的断层应力和摩擦特性的变化引起,对于板块边界的地震,余震的持续时间通常为几年,位于稳定的大陆内部的地震,余震序列的持续时间可能达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