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杓鹬

鹬科杓鹬属的一种动物
1
2
白腰杓鹬(学名Numenius arquata),又称麻鹬、白腰勺鹬等,是鹬科杓鹬属动物。[1]白腰杓鹬是大型涉禽,体长57~63厘米,体重659~1000克。[8]喙细长而向下弯曲。[9]成鸟上体淡褐色具黑褐色纵纹,腰白色,尾白色具黑色横斑。[10]下体棕白色或淡褐色、具灰褐色纵纹或黑褐色斑纹。[10]
白腰杓鹬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越冬于欧洲南部、非洲亚洲南部,最远南迁至亚洲的印度尼西亚大洋洲澳大利亚[9][8][10]其栖息于森林和平原的水域附近,河流岸边和附近的沼泽,草地以及农田地带,也出现于海滨河口沙洲和沿海沼泽湿地,特别是冬季;常在近海处。[8][11][10]
2017年,白腰杓鹬种群数量在减少。[2][3]2017年,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NT)”等级;2021年,其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4]它容易感染禽流感,人类会受到威胁。[3]

形态特征

白腰杓鹬是大型涉禽,体长57~63厘米,体重659~1000克。[8]成鸟头顶和贯眼纹褐色略深;脸淡褐色具褐色细纵纹;眉纹淡褐色;眼先或有暗色斑;虹膜黑褐色;喙细长而向下弯曲,长度为头长的3倍以上,呈黑褐色,先端色深,基部泛肉色。[9][8][5][12][11][10]颈长;头颈沙褐色满布黑褐色羽干纹。[9][8][12]后颈至上背羽干纹逐渐增宽,至上背呈块斑状,在三级飞羽则呈长形斑;翼上覆羽的深褐色羽干纹呈矛状。[8][5]翼黑褐色具淡色横斑。[8]初级及次级飞羽黑褐具淡色横斑,外侧5枚飞羽的内羽片及往内侧至三级飞羽的内外羽片均具锯齿状白缘斑;从第4或第5枚起,羽先端具白缘;第1枚飞羽羽干白色。[5][10]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白色,下背具细长灰褐羽干纹,尾上覆羽的羽干纹呈黑褐且变宽;尾羽白色带细窄黑色横斑。[9][8][5][10]下体颏、喉灰白色;前颈、颈侧至胸、腹棕白色或淡褐色、具灰褐色纵纹;腹胁部白色具黑褐色斑纹;下腹、尾下覆羽、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9][8][10]肛周羽全白。[5]腿也甚长,蓝灰色或沾绿色;脚灰褐色。[9][8][5][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