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科(拉丁学名:Scolopacidae)为脊索动物门、鸟纲、鸻形目的一科。[4]截至2025年8月,ITIS显示鹬科共有15属98种,[2]类群2000(中国)显示中国共有12属51种。[6] 鹬科物种体重50~1030克、体长150~620毫米、翅长100~310毫米。[7]其为中小型涉禽,雌雄羽色及大小相同。喙部形态多样,主要有笔直、上翘和下弯3种形态。鼻沟长度远超过上嘴的1/2。跗跖后侧大多具盾状鳞,前缘亦具盾状鳞。趾不具瓣蹼。鹬科物种分布于除南极洲以外的全球大部分地区。[4]其栖息于多样化的生境中,但主要需要湿润、潮湿或水生的基质,其栖息地包括草原、灌木丛、针叶林带和苔原、泥滩与盐沼。其行走稳健且姿态挺拔,其中一些常会奔跑,狭长而尖的翅膀使这些鸟能快速且径直地飞行。其可能具有悦耳的鸣声,尤其那些在飞行展示期间发出的啼鸣。它们主要摄食水生猎物,包括甲壳类、小型鱼类、蠕虫、软体动物及小型无脊椎动物。[5]它们繁殖期多在草丛中营巢,每窝产卵4枚,孵化期约3周。[4] 截至2025年8月,鹬科共有97种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灭绝(EX)5种,极危(CR)3种,分别为勺嘴鹬(Calidris pygmaea)、细嘴杓鹬(Numenius tenuirostris)、爱基斯摩杓鹬(Numenius borealis),濒危(EN)4种,易危(VU)14种,近危(NT)22种,无危(LC)49种。[8]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抇其喙,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这是西汉《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也是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由来。中国古籍中偶有关于鹬的记载,如“蚌鹬徒喧竞,笙歌罢献酬”(唐·李成用)。直至明朝《本草纲目》禽部第48卷:“鹬如鹑,色苍嘴长,在泥涂间作鹬鹬声”,“今田野间有小鸟,未雨则啼”,人们才比较细致地了解鹬科物种。[7]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