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

明朝永乐、宣德年间历史事件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刘家港集结,至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1]经历了古里建碑、捉拿海盗、布施锡兰佛寺、建立官仓等重要事件,不仅带回了奇珍异宝、香料药品、异国动物,还发展了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2][3]
郑和下西洋维护了中国与邻国的友好关系,是中华民族对外关系史中的重要篇章,标志着明朝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郑和下西洋是当时世界上船只和海员最多、持续时间最长、队伍规模最庞大、航行范围最广的海上活动,也是地理大发现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远航,[4]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开创了世界航海的新纪元。[5][6][7]

事件背景

个人背景

郑和早年经历不详,据《明史·郑和传》等史料记载,1399年(建文元年),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郑和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功勋。[8]1402年(建文四年),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告终。同年12月18日(建文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郑和以太监身份受命祭祀朱棣的乳母冯氏。[9]由此不难推测,彼时郑和不仅具备一定的军事才能,且受到明成祖朱棣的信任。[10]而在正式确定下西洋人选之前,朱棣也曾询问过著名相士袁忠彻,由郑和担任下西洋的正使太监是否适合,并得到了对方的认可。[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