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在今山东省枣庄市,有争议)人,生卒年不详,西汉儒生出身的政治人物,官至丞相。[3][1]
匡衡乃贫苦农民出身,自幼好学并成功考取了功名,但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加之当朝之汉宣帝不重视儒生,匡衡起初仅位居官僚队伍底层。[3][1]汉成帝即位后,匡衡在当朝大员史高的引荐下进入中央,累官至御史大夫,并于建昭三年(前36年)被封为丞相。[1][4][5]从政以来,匡衡强调礼乐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以此屡屡规劝君主,并倡导了一系列礼制方面的整顿。[2][5][6]建始三年(前30年),匡衡因侵占土地而被弹劾去职。[3][1][7]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在今山东省枣庄市)人。[1]匡衡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但匡衡自幼好学,曾向当朝的博士求学,还为他人劳作以换取读书所需的资费。因而在学问上,匡衡很早就有了相当的成就,尤其在对《诗经》的理解方面更是为世人所称道。[3][1][7]
匡衡是汉代著名的经学家,以其为主角的“凿壁偷光”成为流传度极广的传统文化典故。[8]匡衡在儒学上有一定成就,朱熹认为匡衡学问功底深厚、治学精细,是一名优秀的儒士;但匡衡在任期间并无卓越的事功,还留下畏惧宦官石显的政治污点,因而受到后世士大夫和《汉书》等史籍的批评。[3][9]也有学者看到匡衡在历史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指出匡衡在汉朝文章美学的分化和国家祭祀制度的转型中扮演了较为关键的角色。[10][11]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