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树(学名:Artocarpus altilis(Parkinson)Fosberg)[3],又名面包果、罗蜜树、马槟榔、面磅树[1],桑科(Moraceae)波罗蜜属(Artocarpus)植物[3],原产于太平洋群岛及印度、菲律宾,为马来群岛一带热带林木之一,[4]引种栽培于中国、巴西、老挝等地[2];在中国栽培于海南、台湾等地[5]。面包树主要生长在潮湿的热带生物群落中[2],为热带树种,阳性植物[1],多分布在高温潮湿的沿海地区[6]。 面包树属于常绿乔木;树皮粗厚。叶厚革质,卵形至卵状椭圆形,互生,全缘,成熟的叶片常羽状分裂;具叶柄;托叶宽披针形或披针形。花序单生,雄花序棒状或长圆筒形至长椭圆形;雄花花被管状,裂片披针形,雌花花被管状。聚花果近球形或倒卵圆形,绿色至黄色,成熟褐色至黑色;核果椭圆形至圆锥形。[5] 面包树木材可作建筑用材或制作独木舟[5][7];叶可制成帽子;树叶粉,是化妆品不可多得的原料;果实经发酵后,可制成美味的清凉饮料[8]。面包树叶大可遮荫,果大奇特,树形开展,观赏性强,为优良的庭园树和行道树[9]。面包树果实富含淀粉,通常作为粮食或蔬菜食用,是重要的热带粮食植物。[7][6] 名称来源
面包树属名拉丁文的artos是指“面包”,carpus是指“果实”的意思。面包树在 Society Islands称之为uru,夏威夷、萨摩亚则以ulu称之,Cook Islands则称之为kuru[10]。其八成熟果实切片烘烤后食用松散可口,因果实风味类似面包,故名面包树[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