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学-抖音百科
经学,原本是泛指先秦时期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后特指《六经》,也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经学思想内涵丰富,现存史料较多,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经学是指注解经书的学问,所以言及“经学”,首先要明确“经”是什么。《说文解字》将“经”训为“织”,段玉裁注为“纵线”,以此引申为穿订书册的线,进而指书籍。然而这里的"经"当然不是指所有书籍,而是专指儒家经典,明确到这一点尚且不够,因为从前的儒者们就因为"经"的包含范围做了很多论辩,甚至兴起了名曰"经名考"的学问,有人以为经只专指孔子的著述,而有人主张经是官方指定的儒家经典。[1] 起源
所谓儒家经典,一般是指儒学十三经,亦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但早期的儒家经典并不是这十三经。 春秋末年(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长期的政治活动失败后,返回故乡鲁国,编订和整理了一些传统文献,形成了六经。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指出,孔子编辑了《书》,删定了《诗》,编订了《礼》和《乐》,作了《易》的一部分,并根据鲁国的史料创作了《春秋》。自此以后,儒生们就以六经为课本学习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六经就已被人们公认为宝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