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蓝又称迦蓝、僧伽蓝,是梵文samghārāma僧伽蓝摩音译的简称,意为“寺院”“众园”,指僧众聚集修行的场所,后世有精舍、支提、寺院等多种形式。[3][6]在佛教语境中常见的使用有“七堂伽蓝”和“伽蓝护法”等。[1] 从最初的丛林树下、山腰洞穴到后来充满了艺术色彩、具备规制的建筑风格,伽蓝的发展伴随着佛教的兴衰。[5]佛教传入中国后,人们习惯将出家人聚集之地称为寺院,在日常称呼中很少用到伽蓝的称谓。分布在中国的寺院主要以培养佛学人才、研究佛学义理为主要目标。[4]唐中叶至五代时期,禅宗得到了发展,在寺院建筑上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具备伽蓝七堂的寺院一般坐北朝南,呈纵向布置,沿山门南北中轴线修建若干殿堂,通常按下面这种顺序排列:山门殿——弥勒佛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佛殿——法堂——藏经阁。[6]在这种禅宗的伽蓝制中,作为早期佛教礼拜中心的塔,已经不是必须具备的单体建筑。[5]藏传伽蓝也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建筑特色,融合了藏族、汉地、印度、尼泊尔等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7] 寺院的伽蓝殿内供奉的是护佑伽蓝的神灵,即守护寺庙之神。[8]那时的伽蓝神并非是某位固定的神灵,不同的寺院中可能供奉的是不同的伽蓝神。[9]隋唐以来,由于关羽在三国时期的忠义精神,以及《三国演义》中对关羽形象的描述,使得民间广泛流传着关公显圣的传说,再加 上佛道两教的宣传和统治者的提倡,使得关公成为了民间信仰中最普遍的圣贤神之一,关公也因此被佛教奉为伽蓝护法神。[8] 词源定义
伽蓝是梵文samghārāma的译文“僧伽蓝摩”的简称,又名“迦蓝”,意思是僧众聚集修行的场所。[6][3]伽蓝在佛教中也被称作“精舍”“支提殿”“浮屠祠”“寺”“寺院”“丛林”等。[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