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蓝来自于梵语的“samghārāma (सँघाराम)”,也音译作“僧伽蓝摩”“僧伽蓝”,宗教用语。“僧伽”(samgha)指僧团;“阿蓝摩”(ārāma)意为“园”,原意是指僧众共住的园林,即寺院,后世有精舍、支提、寺院等多种形式。初期的伽蓝以供奉佛陀的建筑为主体构成,而后来佛殿逐渐成为寺院的主体建筑。[3][6]在佛教语境中常见的使用有“七堂伽蓝”和“伽蓝护法”等。[1] 从最初的丛林树下、山腰洞穴到后来充满了艺术色彩、具备规制的建筑风格,伽蓝的发展伴随着佛教的兴衰。[5]据《三国志》记载,中国最早的伽蓝是东汉末年豪强笮融在徐州下邳建设的“浮屠祠”。佛教传入中国后,人们习惯将出家人聚集之地称为寺院,在日常称呼中很少用到伽蓝的称谓。分布在中国的寺院主要以培养佛学人才、研究佛学义理为主要目标。[4]唐中叶至五代时期,禅宗得到了发展,在寺院建筑上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具备伽蓝七堂的寺院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