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泳(electrophoresis)是指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电泳技术是利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移动速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技术。1807年,由俄国莫斯科大学的斐迪南·弗雷德里克·罗伊斯(Ferdinand Frederic Reuss)最早发现。1936年瑞典学者A.W.K.蒂塞利乌斯设计制造了移动界面电泳仪,分离了马血清白蛋白的3种球蛋白,创建了电泳技术。在物理化学中,电泳的定义是荷电的胶体粒子在电场中的移动。[2]
当把一个带电颗粒放入电场时,便受到一个驱动力作用而使带电颗粒在电场中以一定的速度向一定方向泳动迁移。原则上按电泳的原理来分即可分为移动界面电泳、区带电泳和稳态电泳或称置换(排代)电泳。[3][5]
电泳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等领域,还有食品、农业、卫生和环保等领域,如骨髓瘤肾病的早期诊断,A-PAGE电泳方法鉴定豇豆品种,无铅阴极电泳涂料A。[4][6][7] 定义
电泳(electrophoresis)是电解质中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向电荷相反方向迁移的现象,受电场强度,溶液离子强度,溶液pH值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重要的生物分子如氨基酸、多脑、蛋白质、核甘酸、核酸等都含有可解离基团,在非等电点条件下均带有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它们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