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菊(Tagetes erecta L.)是菊科(Asteraceae)万寿菊属(Tagetes)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臭芙蓉、孔雀草、红黄草。[1][2]其原产于墨西哥;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在广东和云南南部、东南部已归化,主要分布于福建省、西藏自治区、贵州省、上海市、湖南省、湖北省等地。[2][1]万寿菊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3] 万寿菊高50-150厘米。茎直立,粗壮,具纵细条棱,分枝向上平展。叶羽状分裂,裂片长椭圆形或披针形,边缘具锐锯齿,上部叶裂片的齿端有长细芒;沿叶缘有少数腺体。头状花序单生,花序梗顶端棍棒状膨大;总苞杯状,顶端具齿尖;舌状花黄色或暗橙色;舌片倒卵形,基部收缩成长爪,顶端微弯缺;管状花花冠黄色,顶端具齿裂。瘦果线形,基部缩小,黑色或褐色,被短微毛;冠毛有1-2长芒和2-3短而钝鳞片。花期在7-9月。[2] 万寿菊具有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的作用,能够吸收氟化氢以及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4][5]其花朵大且色彩艳丽、花期长,是园林绿化的主要花材之一,可用来布置花坛花境等。[6][7]其叶性甘、寒、有臭气, 可治痈[yōng]、疮、疳[gān]、疔[dīng]、无名肿毒;花味苦、微辛、性凉,具有平肝、清热、化痰、解毒的功用。[8]此外,万寿菊含有叶黄素,可作为鱼类优质的着色剂,使观赏鱼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还可以用作动物生产中的饲料添加剂,提高畜产品品质等。[9][10] 引种历史
万寿菊从18世纪后开始传入中国,出现盆栽万寿菊等草花。清代乾隆年间,上海郊区已经存在万寿菊盆花的批量生产。在1912-1949年期间,南京、上海等地对万寿菊的栽培已比较普遍,但品种比较单一。20世纪80年代后,万寿菊在品种和规模上更新发展较快,而后成为了中国主要栽培的草本盆花之一,广泛用于室内外环境布置。[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