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喀什湖

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内陆湖
1
4
巴尔喀什湖(英文名:Lake Balkhash[1],哈萨克语:Балқаш Көлі[4],俄语:Озеро Балхаш[5]),别称夷播海、哈孜湖[2][3],是哈萨克斯坦境内最大的湖泊[15]中亚第二大内陆湖[13]。巴尔喀什湖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11],北岸同哈萨克斯坦丘陵山地毗连,西临塔尔巴哈台山,南倚天山山脉,东临准噶尔西部山地。[16][17]湖泊面积17780.8平方千米[9],湖面海拔高度约340米[11],东西方向伸展长度平均约600千米,南北向平均宽度30千米(最宽处70千米),中间被萨雷耶西克半岛(Saryesik peninsula)的乌泽纳拉尔(Uzynaral)湖峡分成东西两个湖区。[13]
巴尔喀什湖大约形成于40万年以前。受古伊犁湖溃口的影响,湖水沿卡普恰盖峡谷注入广袤的巴尔喀什-阿拉科尔盆地。盆地轮廓呈弧形,依地壳断裂构造带发育,形成古巴尔喀什湖。[7]约公元前11万年前,准噶尔阿拉套山的强烈造山运动在海拔780米处将古巴尔喀什湖分为东西两个不同的水体,西部水体即现代巴尔喀什湖。[18]巴尔喀什湖所在的巴尔喀什-准噶尔地区由北向南跨越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准噶尔和塔里木三大构造板块[19],地居亚欧大陆中心,属温带大陆性气候[8]气候干旱,湖泊北部的平原丘陵区冬天寒冷漫长,夏季干燥酷热;南岸沙漠区气温更高。[20]湖内约20种鱼类和数千种无脊椎动物。[21]
巴尔喀什湖地区的人类活动可追溯到早更新世末期的旧石器时代,相继出现过阿丘利工业、毛斯特人、智人以及印度-伊朗、突厥、蒙古等民族。[22]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乌垒(今轮台县)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将巴尔喀什湖纳入管辖范围。[23]中国对巴尔喀什湖的管辖持续至清朝[2],直至1864年中俄签订《堪分西北界约记》,巴尔喀什湖被划入俄境。[24]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独立,原属苏联管辖的巴尔喀什湖归哈萨克斯坦管辖。[25]巴尔喀什湖沿岸的第一产业渔业为主,曾是前苏联重要的渔业基地[26]。当地还是著名的矿藏富集地,湖北岸的巴尔喀什市为原苏联的有色金属工业中心。[27]巴尔喀什湖地处陆上丝绸之路中段[28],2014年,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共同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29]

命名

巴尔喀什(Balkhash),源自鞑靼语哈萨克语等,大意为“沼泽地中的草丛”。西汉时,巴尔喀什湖也被称为“夷播海”。[2]此外,哈萨克人白天鹅为信仰,巴尔喀什湖也为当地民间称为“哈孜湖”(天鹅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