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文字

苏美尔人创立的文字
1
4
楔形文字(Cuneiform script)又称钉头文字,主要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朗伊拉克地区),是由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所发明的已知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一直被使用到公元前1世纪前后,使用情景如同现今的拉丁文而后失传,现今无人使用。[1][2]
楔形文字雏形产生之时,多为图像符号,属于象形文字。在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之间是楔形文字的早期阶段只被少量使用。公元前2600年左右文字使用量增加,公元前500年左右楔形文字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苏美尔人在泥板上压出来的文字符号,泥板上的字线条笔直形同楔形,这是楔形文字的主要特征。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3]经苏美尔人与巴比伦人等民族的长期使用与改造,发展成熟,成为表意文字。在古巴比伦时期(公元前19-前18世纪),约有600个楔形文字。在亚述时期(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609年),大约有570个基本楔形文字,其中300个常用。[4]在帕提亚时期(前126-227),楔形文字全部失传。[5]17世纪至18世纪,随着两河流域考古发掘工作的进行,楔形文字重现。[6]
19世纪,楔形文字被破解后,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文化及其所使用的楔形文字的一门人文学科——亚述学形成。[1][7]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下,亚述学的研究还出现了“数据库革命”,即把大量楔形文字材料文本和图像录入数据库,从而为世界各国亚述学研究者提供最齐全的第一手研究资料。[7]在对楔形文字的译解中,以其为载体而得以保存和流传的文化遗产也被逐渐发掘,如苏美尔-巴比伦文学作品等。[8][9]

名称由来

楔形文字,最初被阿拉伯人称为“钉头文字”(Mismari)。[10][2]1700年,英国学者托马斯·海德(Thomas Hyde)首先将这种文字定名为“楔形文字”(Cuneiform),此后,这一称呼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接受。在印欧语言中。“cuneiform”成为“楔文”的通称, “Cuneiform” 来源于两个拉丁语单词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而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的芦苇笔代替笔尖,在泥板上压出了的文字符号,泥板上的字线条笔直形同楔形。由此可见,“楔形文字”的名称由来与其字形有直接关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