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

《诗经》中二雅之一
《小雅》是《诗经》内容中二雅的一部分,共74篇,是由上层贵族、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共同创作而成的诗歌作品,[1]历经周宣王周平王孔子的三次收录编[zuǎn]过程而最终定型,其编纂成书时间约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2][3]
《小雅》在西周礼乐文化由盛转衰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经过文人的加工创作而产生。在内容上分为祝颂祭祀诗、[xiǎng]、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恋诗等几类作品,[4]描绘了周代政治统治、社会历史、风俗民情,揭露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展现出强烈的现实热情。在文学创作上,大量运用比兴手法、采用重章叠句的句式结构,具有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特点,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深远影响。[1]
周代,人们在会盟、聚会等外交场合下,采用赋诗外交的形式,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来表达态度进行外交,以达到婉曲、含蓄、讽刺等效果。[5][6]所以《小雅》在西周时期是各诸侯国进行外交的工具,在后世的流传中逐渐被提高到儒家进行个人修身养性、国家治国安邦所参照的理论规范。另外,《小雅》用“铺陈善恶”“直陈时事”的表达方式来批判现实,[7]成为反映周代历史状况、风土民情、礼乐文化的具体文献材料,对于研究周代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8]

书名

关于“雅”的解释,基本认同“雅”是产生与西周王幾一带的乐调,但对于为何命名为“雅”这一名称,存在诸多争议,大约有六种不同的观点。(一)《毛诗序》中有言“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雅”即“正”的意思;[9](二)章太炎则根据《说文解字》“雅”在西周时期和“乌”同声,把秦地的曲调解释为乌乌之声,秦地是西周的中心地带,“乌乐”即“周乐”;(三)民俗学家孙作云以为雅由地名而来,“夏”和“雅”在西周时通用,因周初人往往自称为夏人,所以西周人所作的诗,既可以称为“夏诗”,也可以用“雅”来命名;(四)宋人程大昌认为雅为乐歌名;(五)经学家张西堂认为雅是一种乐器名;(六)梁启超以为夏指称中国之人,雅音即夏音,为中原正章。[10]从根本而言,“雅”的得名和夏人的活动有关,西周王幾是周人统治中原后,大批夏人曾居住的地方,周人以自己来自西戎为耻,所以将自己也称为夏人,产生于这一地区的乐调便称为夏声。为区别地名“夏”,将音乐之声命名为“雅”。再加之这是西周王幾的乐调,也就有了“正”的意思,指朝廷正乐。[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