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志

西晋张华著作的志怪小说集
《博物志》由西晋博物学家张华232年-300年)原撰、后人搜辑而成的志怪小说集。[3][4]
《博物志》共十卷,分类记载了山川地理、飞禽走兽、人物传记、神话古史、神仙方术等内容。[3][2][5]流传版本有两种,一种是常见的通行本,收在《广汉魏丛书》《古今逸史》《博物记校正》,共十卷,分为38类;[6]另一种是黄丕烈刻《士礼居丛书》本,也是十卷,但没有分类,收在《指海》《龙溪》《博舍丛书》中。[7]
《博物志》是继《山海经》后,中国又一部包罗万象的奇书,填补了中国自古无博物类书籍的空白。[3][2]为研究中国晋代以前社会状况、古代礼仪风俗、艺术史和文献学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3][2][5]

创作背景

原作者张华对于经纬之学、子史之学都是颇有造诣的。他曾经任太常博士、佐著作郎、长史兼中书郎、中书令等与文史相关的职位,与荀勖一起,依据刘向别录》整理典籍。张华对于各种文章制度非常熟悉,这是他撰《博物志》的基础。而太始二年汲冢书出土之后,引起西晋一些知名学者的重视,张华对汲冢书的关注从《博物志》中得以体现。张华的个人学识修养和他的职务之便是成就这样一部书的两个重要因素。张华精熟儒学,推崇格致之学,他认为《博物志》对于人们认识事物、拓宽见识有很大作用。张华撰《博物志》的目的,在卷一的“序” 中已经说了,他看《山海经》及《禹贡 》《尔雅 》《说文 》《地志》等书籍,虽然内容算齐全,但也各有缺少记载的情况。他撰写《博物志》的目的在于补传世文献的不足。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