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是由中国提出的新一代水资源管理策略和方法[2],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4]。
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水资源使用量增大。与此同时,由于气候变化,全球水循环不断加剧,旱涝灾害更加频繁[5]。中国经常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城市内涝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2003年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与李迪华教授首次在城市建设领域提出这一概念,以“海绵”比喻自然湿地、河流等对城市旱涝灾害的调蓄能力。2014年,中国开始大力推动建设海绵城市[3][6]。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实现城市化和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力克服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7]。该方案解决了城市涝灾与城市水环境污染等问题,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确保社会水循环与自然水循环相互贯通[8]。 定义
俞孔坚是中国最早提出海绵城市理论的学者之一[5]。自1997年以来,俞孔坚及其团队以中国面临的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系统构建了“海绵城市”理论与方法,探索用生态学原理和景观设计学的方法进行城市防洪和雨洪管理,建设水韧性城市、进行生态水净化和生态修复[9]。 2019年 月10日,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国家标准 《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明确定义了海绵城市,即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统筹协调水量与水质、生态与安全、分布与集中、绿色与灰色、景观与功能、岸上与岸下、地上与地下等关系,有效控制城市降雨径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达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保障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的多重目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