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

战国时代滕国国君
滕文公[1][2][3] , 战国时期滕国的贤君, 华夏族,姬姓,名宏,滕定公之子,当时世称元公,他与孟子是同时代人。周显王四十三年(公元前326年),滕文公以太子身份出使楚国,在途经宋国时,两次拜见孟子,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文公受到孟子的教诲,增强了将滕国治理为善国的信心。滕文公做国君后,根据孟子的意见,在国内推行仁政,实行礼制,兴办学校,改革赋税制度等。不久,滕文公名声大震,远近都称文公为“贤君”,自愿来滕定居者络绎不绝。数年后,滕国人丁兴旺,国富、民强、贤君,善国之名远扬。滕文公是滕国诸君中史书记载最多的国君,其崇尚孟子之学,为太子时,曾在宋国见孟子,曾向其请教治国之策,并按照孟子“政在得民的”主张,效法先王,施行善政,实行善教,政绩卓著。儒家经典《孟子》中有较多记载。死后由儿子滕元公继位。[4][5]

人物介绍

他是春秋时代的“滕文公”之后,其本应是滕元公。
滕文公在做世子时就非常注重治国之道,认真寻求强国富民之策。他奉命出使楚国时,得知孟子宋国,回国时途经宋国,曾两次向孟子请教治国的道理。
据《孟子注疏》记载,汉代赵岐考证古纪《世本》注:滕国有考公麋,其子元公宏,后世避讳改考公为定公,以元出行文德故谓之文公。学者赵岐考证文公名宏,文公的父亲名麋,有关滕文公的言论事迹多集中在《孟子·滕文公》上下篇里,《汉书·艺文》载《孟子》十一篇,今有七篇传世。另有世传《孟子外传》四篇,因古本失传,今有明代人收集整理的传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