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右扶风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人。中国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将领,东汉开国功臣,汉明帝明德皇后马氏之父。[1]东汉初年军事家。因拜为“伏波将军”,后世又称之为“马伏波”[a]。[2] 马援出生于官宦世家,先祖为战国时期马服君赵奢。马援早年任郡督邮,因私自释放重罪囚犯,逃亡北地。王莽新朝末年被任命为新成大尹(汉中太守)。王莽败亡后,避乱凉州,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长居西州。隗嚣叛汉后,马援为光武帝刘秀谋划,并往来游说,离间隗嚣部属。[3]刘秀称帝后,归附刘秀。建武八年(32年),光武帝亲征隗嚣,马援聚米为山,指画进军途径,使光武帝顺利击溃隗嚣。建武十一年(35年)任陇西太守,击破先零羌,讨降参狼羌,使陇右诸羌平定。后入朝任虎贲中郎将。十七年(41年),授伏波将军,率军平定交阯[zhǐ](又作交趾,东汉郡名,在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封为新息侯。建武二十四年(48年),以六旬高龄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次年受阻于壶头,在军中病逝,享年六十四岁。死后受人构陷,被收回新息侯印绶。建初三年(78年),汉章帝为马援平反,追赐谥号“忠成”,唐宋时配享武庙。[2][4][5][6][7][8][3][9][10] 马援一生东征西讨,曾以“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自誓。著有流传后世的家训名篇《诫兄子严敦书》。[8]此外,马援还著有《铜马相法》。[3]范晔评价马援:出谋划策辅佐天子,怀着为国效劳的愿望屡立战功,是千载一遇的良将。[2] 人物生平
家族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