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1914年,京包线修到了大同,大同站开工建设。至解放初期,大同站仅有17股道、41组道岔,其中10号道岔仅一组,其余均是8号道岔。北同蒲线抢修通车后,大同站又铺设了3股道,计20股道。彼时站线有效长433米,20股道总容量不超过403车。南牵出线347米,北牵出线409米,配有2台小型调车机作业,能力很低。货运设备当时仅有装卸线4股道,只能容66车,没有仓库设备。客运设备仅有一座陈旧的木制天桥,候车室也仅能容100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1959年,大同站扩建,新建了旅客站舍,包括候车室、行李房、办公室、地下通道等;增建了大同西场,到发线有效长延长至850米,大同东场原有20股道增加到27股道,并修建了土驼峰,扩大了货场,安装了电气集中、色灯信号、半自动闭塞等先 进设备,提高了运输能力。
1980年,大同站枢纽再次进行扩建。1989年,大同站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