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石韦

水龙骨科石韦属的一种植物
庐山石韦(学名:Pyrrosia sheareri )为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石韦属Pyrrosia)的一种植物[1],在世界分布于中国、越南等地,在中国产于产于台湾福建等地,常附生于海拔800-1200米的林下或溪边的岩石及树干上[2][3][4]。庐山石韦喜具有散射光的阴湿环境,忌高温、干旱和阳光照射,耐寒性强,适宜生长在肥沃的腐叶土中[4][5]
庐山石韦通常高20-50厘米。根状茎粗壮,横卧。叶近生,叶柄粗壮,叶片椭圆状披针形,干后软厚革质,上面淡灰绿色或淡棕色,下面棕色[2]。中药石韦在中国历史悠久,首载于东汉时期医书《神农本草经》,后来的许多著作如《名医别录》《图经本草》《本草纲目》等均有相关记载,但具体的基源植物却不完全相同[6]。现代中药学专著《中药大辞典》和《中国药典》规定了中药石韦的基原植物,其中就包括庐山石韦[7][8]
庐山石韦叶色青翠,生长旺盛且不畏严寒,可作为盆栽观叶植物[5]。此外,据中国中药典籍《中药大辞典》记载,庐山石韦的全草均可入药,具有利水通淋、清肺化痰、凉血止血的作用,可治疗淋证、水肿、小便不利、痰热咳喘等疾病[7]

品种考证

中药石韦首载于中国东汉时期医书《神农本草经》,南朝时期医学家陶弘景在其著作《名医别录》中记载石韦“一名石皮,背有黄毛,生华阴”,陶弘景认为“蔓延石上,生叶如皮,故名石韦,今处处有,出建平者,叶长大而厚”。根据以上叙述,发现中药石韦指的应是石韦属Pyrrosia)植物。宋代医书《图经本草》对中药石韦进行了明确描述,书中记载石韦“特征为叶呈卵形,基部楔形,叶布满小点,孢子叶片与叶柄近等长”,此描述下的植株应是石韦(Pyrrosia lingu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