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

清朝初期吴三桂等发起的叛乱
三藩之乱(公元1673年-公元1681年)是清朝时期由平西王吴三桂领导,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联合发起的一场反抗清政府统治的叛乱。[1][11]
清廷入关后借助明朝降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镇压南方各地并封为藩王用以镇守。但是三藩在地方任用权柄,给清朝统治造成巨大威胁,康熙决意削藩。[1]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上书自请撤兵并请其子尚之信袭爵留镇广东。康熙以此为契机全面削藩。[12]吴三桂、耿精忠为试探清廷,随之请求撤藩,康熙亦应允,吴三桂遂与耿精忠密谋起兵。[1]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发布檄文,号称“复明”,得诸多汉籍将领响应。吴三桂军由云、贵而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进而进犯四川,四川官员纷纷投降。[13][14]
康熙帝通过分化、招抚、剿灭等策略,成功阻挡了吴三桂部进取山西河北等地的意图,并在闽浙、粤东湖南等地的战局中取得胜利。[15][16][17]在此过程中,他成功招抚耿精忠尚之信等将领,孤立吴三桂,后吴三桂积郁而死。[18][19][2]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兵围攻昆明吴世璠自杀,耿精忠被剥夺兵权,革去王爵,凌尽处死。[20]尚之信也在叛乱平息后被处死。[21]三藩之乱宣告平定。[20][1]清廷在平叛战争结束后,将没收藩产入官​充当军饷,并使受“三藩”割据之害的人民​得到解放,给这些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14][20][1]同时,康熙为防止藩王势力再起,对其部众编制​进行了整顿,除吴三桂部调往边区服役​外,其余各部重新编入八旗康熙另派八旗​兵、绿营兵驻守福州、广州荆州、广​西、云南等地,彻底消除了藩镇制。​[22]
三藩之乱自康熙十二年(1673年)开始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结束,波及​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在内的十二个省份,给当时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康熙帝虽未​亲自出征,但他在整个战役中担任了清军​的总指挥,其战略举措成为清廷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此次平叛使清廷成功击败了分​裂势力,藩镇积弊也得到了解​决,为统一台湾的斗争奠定了基础。三藩之乱的平定是清廷确立稳定皇朝统治的标志。[2][3][23][19]

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