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珍年

民国时期胶东地方军阀
刘珍年(1897年~1935年5月13日),字儒席,直隶南宫(今河北省南宫市)刘家庄人,民国时期胶东地方军阀。[1][2]
1922年,刘珍年毕业于保定军校第八期步科,最早投效的是奉军李景林部,在军官教导团迫击炮科见习,不久被选送东北讲武堂学习迫击炮,结业回队任追击炮连长。1924年,刘珍年参加第二次直奉战争,战后升任团副,不久又转任营长。1926年,刘珍年在褚玉璞部任十六旅旅长。因过失被革职后,投靠山东张宗昌任团长,后任方永昌部121旅旅长。1928年4月,刘珍年奉方永昌之命东撤胶东,立足之后便把自称胶东防御司令的方永昌逼走,改旗易职,投靠蒋介石,领得国民革命军暂编第一军的番号,刘珍年任军长。同年8月,刘珍年进驻烟台后,以第一军的名义,将方永昌、张宗昌在胶东的残部和地方杂牌军改编成5个师,组建11个民团大队。[2][3][4]
1929年,刘珍年对蒋介石将暂编第一军改番号为陆军第二十一师一事很不满意,自称第十七军长。同年夏天,刘珍年受胞弟刘锡九的影响,开始走“容共”道路。次年春,在蒋介石影响下,刘珍年由“容共”走向反共。刘珍年独霸胶东,与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矛盾日益加深,遂于1932年9月在掖县、莱阳爆发“韩刘之战”。蒋介石以“调停”战事为名,将刘珍年调防浙江温州。1933年5月,刘珍年被蒋介石以“纵兵殃民”罪逮捕,于1935年5月13日在南昌被处决。[2][3][4]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