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气囊炎

禽气囊炎
禽气囊炎是一种由大肠杆菌支原体、病毒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禽类疾病,其特征是在禽气囊上形成类卵黄性游离物。这种疾病不受年龄、品种和季节限制,尤其在饲养条件不佳、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发病率较高[1]

历史沿革

禽气囊炎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00年左右,传统中医认为是表邪不解而入里,热壅于肺,肺失宣降,阴虚津固,痰热郁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美等畜牧业发达国家才逐渐意识到气囊炎的危害性。中国的养殖业自上世纪70年代起逐步发展,广东省温氏集团饲养的三黄鸡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阉鸡在15至70日龄期间常发生气囊浑浊现象,并伴有大肠杆菌和呼吸道症状。最初,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能够有效地治疗此病,但在90年代以后,治疗难度增加,目前气囊炎已经成为养禽业的一大挑战。

流行情况

禽气囊炎全年都有可能发生,主要感染对象包括鸡、鸽子、鹌鹑、鸭和鹅等禽类,无论日龄大小和品种差异都会受到影响。其中,60日龄以内的雏鸡较为常见,特别是食用型肉鸡,甚至在出生仅三天时就能观察到相关症状。全国范围内均有病例报告,且呈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