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澜(1904年11月25日—1942年5月26日),原名戴衍功,学名戴炳阳,自号海鸥。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风和村(现为安徽省无为市洪巷镇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1][2][3][4]黄埔军校第3期毕业,抗日名将,革命烈士。[5] 戴安澜6岁时进入私塾读书,1922年,考入陶安徽公学高中部,一年后辍学回乡当塾师。1924年底,考入黄埔军校,1926年毕业,历任黄埔入伍生第2团第8连第3排排长、国民革命军第1师某连连长、中央军校区队长、教导2师任迫击炮连连长、营长、第4师补充团团长等职务,参加过北伐奉系、中原大战等战役。1933年,他作为第17军第25师第145团团长,参加长城抗战在古北口与日军激战。1938年,又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战后被提升为第89师副师长,并兼第31集团军总部干部训练班教育长。同年8月,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升任第5军200师师长,在昆仑关与日军大战。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政府决定派遣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次年3月,戴安澜作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先行入缅作战。在先期战斗中,戴安澜在东线屡立战功,在皮尤河伏击日军、同古保卫战阻击日军、攻占棠吉。但由于西线英军一路败退,第200师只能被迫撤退,却被日军切断了回国的路线,只能改从罗列姆经南盘江、梅苗、南坝以西归国。1942年5月18日,戴安澜撤退时与日军56师团两个大队遭遇,激战中戴安澜胸部、腹部各中一弹。5月26日,戴安澜随军突围至缅北芳邦村时,因伤势过重于当日下午5时40分逝世,时年38岁。[6][7]
戴安澜殉国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中将,其灵柩被运至广西全州安葬,在1943年4月1日公祭大会上,国共两党领袖均亲撰挽诗、挽词、挽联,哀挽戴安澜以身殉国,周恩来誉其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1944年7月,因日军即将侵入广西,戴安澜的灵柩由广西全州移葬于贵阳市花溪。抗战胜利后,1948年其灵柩归葬故里安徽芜湖。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7]2009年,戴安澜还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5]戴安澜遗墨、遗著被整理为《安澜遗集》。[8]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