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豆是以食用幼嫩鲜荚、鲜荚粒为主的软荚豌豆,其基源植物为豆科(Fabaceae)豌豆属(Pisum)豌豆(Pisum sativum),别名软荚豌豆、青麦豆、青斑豆、青小豆、麻豆、雪豆、耳朵豆等[1][2][4][3]。荷兰豆原产于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及亚洲中西部,主要栽培于亚洲和欧洲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也有栽培[1][4][5]。荷兰豆属半耐寒性作物,喜冷凉湿润的气候,其在结荚期间要求较强的光照和较长的日照时间,但温度不宜过高。荷兰豆对土壤的适应能力极强,在相对贫瘠的土地中也能良好生长,但在盐碱地上生长不良,[7]最适宜生长在土质疏松、有机质丰富的微酸性土壤中[2][8]。 荷兰豆为一年生攀缘性草本植物,具有直根系和根瘤,根系发达,入土深度可达1米。茎近四方形,中空面质脆,分枝能力均强,在茎基部和中部都能生出侧枝。叶为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3对,顶端1-2对小叶退化成卷须,但不发达,攀缘能力差,叶柄基部有一对耳状大托叶。花为单生或总状花序,着生花1-3朵花,花蝶形,单生或对生,花色有白色、紫色和紫红色3种。软荚豌豆,荚果浓绿色或黄绿色,荚宽大、扁平长形略弯曲,顶端斜急尖,背部近于伸直,内侧有坚硬纸质的内皮,荚长5-10厘米,宽约1.5-4.0厘米。种子不规则圆形,单行互生腹缝两侧,表皮多皱缩,[1]青绿色,有皱纹或无,干后变为黄色。[9]荷兰豆的生育周期包含种子发芽期、苗期、伸蔓期和开花结荚期,其种子发芽期一般为7-10天,苗期为14-16天,伸蔓期为19-21天,开花结荚期为60-63天[1][8]。 荷兰豆的嫩尖、嫩荚和籽粒均可食用,质嫩清香,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嫩尖和嫩荚多做炒食或汤食。嫩籽粒除作蔬菜食用外,还可与粮食混合作为主食。干豆粒可油炸、做菜食或加工成酱食,嫩荚、嫩籽粒还可供速冻和制罐头原料[2][8]。此外,荷兰豆具有一定的固氮能力,在农业活动中可作为固氮作物提高土壤氮含量,其豆秧还可作为高效青饲料和优质绿肥[10][11]。
植物历史
荷兰豆是以食用幼嫩鲜荚、鲜荚粒为主的软荚豌豆,原产于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及亚洲中西部,其在 欧美国家栽培较为普遍,美国种植的豌豆中有90%为软荚豌豆种。荷兰豆传入中国的历史悠久,最早在汉朝就有栽培,中国唐代史书《唐史》将其称为“毕豆”,中国南宋民族史书《辽志》称其为“回鹘豆”。早期荷兰豆在中国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地区。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将荷兰豆作为名优特奇蔬菜引进栽培,并开始逐年扩大种植面积,利用南北气候互补的特点进行反季节栽培,实现周年生产。中国山东各地栽培的荷兰豆主要用于出口创汇为主,甘肃省已有年产荷兰豆的生产基地,产品远销中国上海、广州、深圳等南方各大城市、还出日本、韩国等国家,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