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兰友(1594~1659年)初名兰支,字翰荃,号自芳,别号猗斋,连江里鱼街(今枫亭镇兰友街)人。明天启七年(1627年)中举,宗祯四年(1631年)进士,授广西临桂县县令。因惩治地方豪强,安定社会秩序卓有成效,升任南京湖广道监察御史。当时与他一起读书登第的同乡薛大丰任户部尚书,为人狠贪狐媚,藏奸作弊。兰友曾一日三劾薛大丰,轰动朝野,人称“铁面御史”。朝内权臣张至发、薛国观、田惟嘉、杨嗣昌弄权误国,兰友同黄道周、刘同升、赵士春、何楷等连续三次上书弹劾,时称“京师五谏”,因而被贬为浙江按察散员。后重新起用为光禄寺丞,转任南京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崇祯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兰友拒绝投降被囚禁,后逃脱回闽,投奔在福州建号的南明唐王,授任太仆寺少卿、山西道监察御史兼巡按督学江西,未就职又升任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总管军务粮饷,督师泉、漳。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大举入闽,南明王朝灭亡。兰友誓不降清,携带全家隐居海岛15年,著《迷迷草集》。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五月初一病逝,享年66岁。后归葬枫亭九社登乾山。[1] 人物生平
明天启七年(1627年),乡试中举,崇祯四年(1631年),他拜辞爹娘,赴京应试,登进士第三甲39名,耀宗荣祖一时。 林兰友初授广西临桂县令时,这个地方豪强互相勾结,无法无天,他不畏权势,高悬明镜,惩凶除恶,上下肃然,安定社会秩序,政绩卓著,受到人们好评。崇祯十一年(1638年),受命晋京,擢[zhuó]任南京湖广道监察御史。斯时,杨嗣昌等弄权误国,朝政日非,朝野意见纷纷,林兰友同黄道同、刘同升、赵士春、何楷等忤[wǔ]旨连续三次上书弹劾,当时京都有“五凤齐鸣”之谣,誉满京城。他上《长安五谏》书,“发奸剔弊”,连续上书参劾张至发、薛国观、杨嗣昌、田维嘉的负国之罪,此事触怒崇祯帝,幸得黄道周、刘同升、赵士春、何楷的上书保奏得救,贬谪[zhé]浙江按察司任散员,时称“长安五谏”,人称“铁面御史”。后 嗣昌东窗事发败露,崇祯有言:“林卿有先见之明”。特旨赐恩起官光禄寺丞,后擢为南京吏部考功员外郎。 崇祯十七年(1644),林兰友被农民义军所执。义军劝说他归顺,他却矢志不移,义军软硬兼施,难图转念,乃于炎夏之日,裸其身置于石板上任凭烈日曝晒,严禁滴水润唇,历时三昼夜。他舌燥口干,股肤焦裂,日晕夜寝,神昏志明,宁死不屈。虽受严刑酷拷,仍忠贞不二, 视死如归,决心为明王朝陪葬。后清兵入关,农民义军撤离北京,他逃离北京,经由天津乘舟南下,漂泊在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