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

文艺基本创作方法之一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方法,与现实主义一道,成为文学艺术史上两大主要思潮和运动之一。浪漫主义运动和文艺思潮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偏重于选择罕见的生活现象为素材,虚构奇人、奇事、奇境,按照想象反映生活。从主观愿望和信念出发,把现实提升至理想的高度。为了表达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浪漫主义常用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题材上多取自异域风情、神话故事,创作上重视天才、灵感和主体力量。[1][2][3]
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在世界各囯由来已久,早在人类文学处于神话创作阶段,许多作品已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词源可追潮至“浪漫的(Romanticus)”一词——中世纪罗马骑士文学,与“多愁善感”和“异想天开”近义。作为一种运动和文艺思潮,浪漫主义则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与德国古典哲学、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密切关联。主要是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活节奏变化等问题的不满,主张个性解放和向往大自然,热衷表现异域风情。浪漫主义崇尚情感、文化、民族主义和自由解放,对艺术和艺术创作的追求高于一切,把艺术作为人的精神的自由表现,认为位于艺术两极的是尘世艺术和天国艺术。[4][5][6][1][2][3]
浪漫主义组成原则的制定源于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最初由席勒歌德提出这一概念。1827年,雨果发表《克伦威尔序言》被公认为是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运动中领袖地位,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德国著名作曲家韦伯以杰出的音乐作品闻名世界,其代表作《自由射手》早已超越了歌剧本身,打破了罗西尼式的意大利歌剧的垄断地位,被视为浪漫派歌剧的开山之作和浪漫主义音乐进程中的里程碑;[7]英国画坛主要肖像画家托马斯·劳伦斯,尤以王室和贵族肖像画而著名,其《红衣少年》选用与庚斯博罗蓝衣少年》相反的色调,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浪漫主义标志意义的作品。[8]其后,浪漫主义迅速在欧洲各国蔓延开来。主要代表有:绘画艺术——籍里柯梅杜萨之筏》、德拉克罗瓦自由领导人民》、大卫《马拉之死》;文学作品——雨果悲惨世界》、大仲马基督山伯爵》、华兹华斯《我们是七个》、拜伦唐璜》、缪塞罗朗萨丘》;音乐创作——柏辽兹幻想交响曲》、舒曼《克莱斯勒利安娜》、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睡美人小夜曲》,以及斯塔尔夫人积极浪漫主义文艺理论著作《论文学》等一大批文艺先驱及其名作。[4][5][6][1][2][3]
浪漫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以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拨,浪漫主义的兴起使得“文化科学”的发展成为可能。浪漫主义的影响犹如法国大革命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1789年后的欧洲历史一样,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西方艺术。浪漫主义诸如创造力、原创性、个性、真实性,整体性思想、艺术作品的意义和目的,以及艺术家作品继续对美学思维的统治等思想观念,已牢牢镶嵌在人们日常生活领域及思维方式之中。[1][9][10]

概念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