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璞-抖音百科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7月26日出生,当代作家,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非、任小哲等。中国共产党员,河南南阳人,生于北京,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休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1][3][4][2] 1928年7月26日,宗璞出生于北京西郊成府路槐树街。三个月大时,随父亲冯友兰迁入清华大学,自五岁起,在父亲指引下接触古典名著。[4]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宗璞随家人迁往昆明,先后就读于南菁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1946年,宗璞报考清华大学失利,调剂去了南开大学。[7]1947年,宗璞的短篇小说《A.K.C.》发表在天津《大公报》上。[8]1948年,她经过考试,才转入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1951年毕业后被分配至政务院宗教事务处工作,后来又就职于全国文联研究部和《文艺报》报社。[7]1956年,宗璞加入中国共产党 。[3]1956年底,宗璞创作了小说《红豆》,并在《人民文学》1957年第7期发表后受到批判。1963年至1978年宗璞封笔。在1969年,宗璞与蔡仲德结婚。1978年,宗璞的短篇小说《弦上的梦》发表,这是她“文革”后第一篇小说。1979年,《红豆》和当年受批判的一批文学作品结集出版,命名为《重放的鲜花》,这时,宗璞的文学创作开始进入新时代。同年,宗璞又发表了中篇小说《三生石》,随后相继发表《我是谁》《蜗居》《泥沼中的头颅》等小说。[4][7] 宗璞梦想为西南联大写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长篇小说,再现教育史上的奇迹,反映父辈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7]1985年,宗璞开始写《南渡记》,1987年年底脱稿。[9]1998年,宗璞在《文学自由谈》上发文,质疑钱钟书被指控污蔑冯友兰的说法。最终,出版社向宗璞道歉并承诺收回图书,结束了这场笔墨官司。[7]2000年,第二卷《东藏记》写作开始不久,宗璞视网膜脱落,手术后需靠“口授”的方式写作。[7][4] 在2007年,《野葫芦引》系列的第三卷《西征记》尚未完成。然而,在随后的十余年间,宗璞凭借口述的方式,不仅完成了《西征记》,还相继完成了《北归记》和《接引葫芦》两部作品。[2]作为《野葫芦引》系列的收官之作,《北归记》以头题的形式刊发在《人民文学》杂志的第12期上。[7][4][10]2018年,她四卷本近百万字的作品《野葫芦引》圆满收官。[4]同年10月19日,其作品《北归记》获得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6]2019年,宗璞为之奋斗三十多年的多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之《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与读者见面。[2]同年9月23日,宗璞长篇小说《东藏记》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5]此外,该作品还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11] 宗璞小说以抗日革命战争和文化创伤为历史叙事重点,关注知识分子在学术、革命道路及女性命运的选择。小说通过日常生活和真实人物原型再现历史风貌,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哲学思想,展现出浓厚的古典文学韵味。在散文中,宗璞善于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节制的笔触表达情感。[12][13]从20世纪五十年代的《红豆》、七十年代的《三生石》《弦上的梦》,到21世纪的《四季流光》《惚恍小说》,都与时代、社会紧密相连,站在现实的生活和思想的“前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