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螨

真螨目恙螨总科螨类的统称
恙螨,又称沙虱、沙螨、恙虫,为真螨目恙螨总科(Trombiculoidea)螨类的统称,包括恙螨科(Trombiculidae)、列螨科(Leeuwenhoekiidae)和无前螨科(Walchiidae)。截至2013年5月,全球已知约3000余种(亚种),中国已记录500余种(亚种)。[1][4]
恙螨外形呈“8”字形,颚体位于躯体前端,螯肢基节宽大,呈三角形。[1]成虫体长1.0-2.0毫米,通常为红色。足4对,足Ⅰ较长,足末端有爪1对,全身密布绒毛。若虫形似成虫,体长0.5-1.0毫米,体表覆盖的绒毛相对稀疏。幼虫一般呈椭圆形,体色为红、橙、淡黄或乳白色。幼虫初孵出时体长约0.2毫米,饱食后可达0.5-1.0毫米以上,足3对,分为6或7节,跗节末端具爪1对和爪状爪间突1个,足上多羽状毛。[1]其分布于全球,其中东南亚是全球恙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2][3]其多分布在温暖潮湿地区,分布的地形有海岛、平原、丘陵和山区,孳生在隐蔽、潮湿、多草、多鼠等场所。幼虫活动范围小,未进食的幼虫水平爬行半径一般不超过3m,垂直范围为0.1-0.2m。成虫和若虫主要以土壤中的小型节肢动物和昆虫卵为食,幼虫则以分解的宿主组织和淋巴液为食。雌虫一生可产卵100-200枚,产卵后约经30天死亡。[4]
恙螨幼虫在宿主皮肤叮刺吸吮时以螯肢爪刺入皮肤,注入唾液,使宿主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并形成茎口通到幼虫口中,被分解的组织和淋巴液通过茎口进入幼虫消化道,所以只有恙螨的幼虫危害人体。[2]一旦被恙螨叮咬,就可能感染恙虫病、恙螨皮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疾病。[4]

历史

早在公元317-333年,中国古代名医葛洪就记述了沙虱和“沙虱热”。而后巢元方等和李时珍等在其所著的医书中对沙虱(即沙螨,或称为恙虫)都有简明和确切的记述。沙虱毒(即恙虫病)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种虫媒病,中国古代医书将此病称为沙虱热、沙虱毒、沙虱候和沙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