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神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妖鬼
五通神又称五显神、五圣神、木下三郎等,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妖鬼,北宋后在民间较为流行的一种神[zhī]南宋时期一度得到了国家的赐封,在明清时期迅速发展。[1]
五通一词来源众多,主要有佛教说、地方鬼怪说等。在南北朝时期的《灭惑论》中就已经出现“五通”的记载,此后《龙城录》《祖殿英灵集》两本书中提及在唐朝时期就有五通神的传说,这时候的五通神是邪恶形象。[2][3][4][5]宋代官方开始册封五通神,并由此产生“五显神”“五圣神”的名号。《夷坚志》中,出现许多五通神的故事,这一时期的五通神是亦正亦邪的的形象。此外佛教也在这时期同五通神发生联系,并由此产生华光菩萨的形象,五通神产生护佑地方的司职。[2][6][7]明代时期,五通神信仰流传甚广,并发生扩展的现象,五通神的母亲、妻子都被列为神祗。此时期道教、佛教都同五通神发生联系,五显灵官、华光菩萨的形象得到进一步发展。《南游记》中,将五显灵官、华光菩萨、五通神的形象故事[róu]合在一起,并将他的邪恶属性转移到他的母亲身上。[2][8][9][10][11][12]清朝时期,五通神的形象开始往财神方面发展,人们为谋求经济利益,纷纷供奉五通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汤斌摧毁淫祀,五通神信仰在民间改换名头继续发展,并由此产生多种名号与属性,各地的祭祀活动也不尽相同。如闽台地区,五通神被称之为“五帝”,具有掌管瘟疫的功能,但又有地区认为五通神是能除病消灾的神灵。[13][14]
婺源一般被认为是五通神信仰形成的地方。五通神信仰作为一种重要的全国性信仰,展示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信仰特点。[13][15]五通神是在国家与地方关系的背景下,由民众与官方合力构建的,代表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活动的文化表达。[16]左道》《变迁之神》等书籍中,都有对五通神形象变迁的介绍。在湖南贵州等地的傩戏中,有许多有关于五通神的曲目。[17][18][19]

形象设定

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