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土家族是中国南方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官方确定的55个少数民族之一。[4]2020年土家族总人口为9587732人,[2]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分为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除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潭溪乡的土家族操南部方言外,其余土家族均操北部方言。绝大多数土家人都通用汉语,部分人兼通苗语,目前只有酉水流域永顺龙山来凤等县的部分土家人会说土家话。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用汉字表义。[1][5]
土家族以古代巴人的两支——[lǐn]君蛮和板楯蛮为主源,融合当地土著和当地的汉人[]人、楚人、乌蛮等族群共同构成。周王朝时期,土家族地区就开始了行政建置,巴被封为子国。秦灭巴,统一六国后,在巴人住地设巴郡南郡黔中郡。唐宋时期,中央政府对土家族地区实行任用当地首领进行管理的统治政策,史称羁[]政策。元至清初,中央政府在土家族地区建立土司制度,设立了数十个土司,自清雍正五年开始,清政府在土家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清末到解放前夕,土家族人民不断进行反压迫的斗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土家族地区也获得解放。[6][7]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10月,确定了土家族的民族成份。1957年1月正式确定为单一民族。此后,来凤土家族自治县、鹤峰土家族自治县等陆续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贯彻实施。在一系列促进土家族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下,土家族地区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旅游经济已成为土家族地区重要的经济类型。张家界森林公园、凤凰古城猛洞河漂流清江漂流、神农溪漂流等已成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土家族地区经济、交通、教育、医疗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均取得进步、发展和完善,土家族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6][7]
土家族在开荒挖土、薅苞谷草、砍楂烧粪等集体性劳动中都兴换工互助,也喜欢集众围山打猎,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辅以红薯、马铃薯等,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土家族喜欢饮酒,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咂酒,土家人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土家族以前多行火葬,后来受汉族影响,均改为土葬。土家族信仰多神,表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土王崇拜等,后来道教、佛教和基督教的先后传入对土家人的信仰也产生了影响。土家族的传统工艺有织锦、编织、刺绣、剪纸等,尤以“西兰卡普”最为典型,土家族文化艺术种类繁多,主要有舞蹈、山歌、傩戏等,其中梯玛歌、哭嫁歌、薅草锣鼓、打溜子、咚咚喹民歌、摆手舞、撒叶儿[]、毛古斯舞、织锦技艺、吊脚楼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8]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被列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9][3]

族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