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讲述了淮河下游的南湾村过去因受水灾影响,村里的一片良田变成了水荡。土地改革后,南湾村农民虽然分得了土地,但村里稻田少、荡田多,农业生产依然落后。村长吉春林为村民着想,提出把水荡改成稻田。民兵队长和他的妻子翠莲都支持他。富农孔炳源为了自己的生意,拉拢了村长的岳父邰[tái]有才,并暗中挑拨农民把荡田改成藉田。吉春林在党的领导和群众的帮助下,解决了重重困难。孔炳源的罪恶行为被揭穿了,邰有才等人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秋收的时候,南湾村的田野上一片大丰收的美好景象。 剧情剧情
南湾村在淮河的下游,过去因为受淮河闹水灾的影响,村里的一片良田变成了水荡。土地改革后,南湾村里的农民虽然分得了土地,但村里的稻田少、荡田多,农业生产还是很落后的。大部分农民都进行着编蒲包席子、打鱼养鸭等副业生产。由于蒲包席子打不开销路,供销合作社也暂时停止收购农民编的蒲包席子了,这样在生产上南湾村就有了严重的问题。村长吉春林是个共产党员。他和一些年轻的小伙子参加了治淮工程,完成任务后,回到家乡。他在治淮工程中,受到了集体主义的教育。轰轰烈烈的治淮工程鼓舞了他,他决心要在村里发展农业生产。他一面积极督促供销合作社,一面提出要筑圩堤,把水荡改成稻田。他的妻子翠兰和民兵队长长根都积极支持他的主张。吉春林的岳父邰有才,是村里的生产委员,是个土改后上升的新中农,他受了富家思想的影响,滋长了个人发财致富的思想。 在村里暗中进行破坏生产的富农孔炳源,便乘机拉拢他,劝他去买贫农陆连坤的荡田,走投机剥削的富农的道路。邰有才有了这种个人的打算,不但不关心村里的生产,并且反对吉春林的主张。贫农陆连坤的田是荡田,如果村里把水荡翻改成稻田,对陆连坤是有好处的。但陆连坤家里人口多,又欠了富农孔炳源的债。陆连坤认为吉春林的主张是好,但又怕作起来困难多,因此也对翻改水荡缺乏信心。村里开了次大会,来讨论这件事。邰有才在大会上坚决反对,还有一些中农也跟着他说。村里的农民有的赞成,有的也有顾虑。结果会议没有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