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称[a]不守恒(Parity anomaly)是指,在弱相互作用(Weak Interactions)中,互为镜像的物质的运动不对称,由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吴健雄用钴60实验验证。[1]
20世纪初,著名德国女数学家诺特(Emmy Noether)提出了诺特定理(Noether's theorem),称对称性体现为物理学里的连续对称性和守恒定律一一对应。[4]1927年,维格纳(Eugene Wigner)提出宇称守恒定理(Parity Conservation),即系统在经过镜像变换前后运动规律基本保持不变,只是左右相反。[5]二战以后,粒子物理领域发展,θ和τ是否为同一种粒子困扰着物理学界,即θ τ*疑难。有物理学家提出θ和τ是同一种K介子的两种衰变方式,不过这种观点与当时物理学界公认的宇称守恒定律相矛盾。[5]1956年,杨振宁(Chen-Ning Yang)和李政道(Tsung-Dao Lee)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了《对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指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还未被证实,θ介子和τ介子为完全相同的粒子,即k介子。[2][3]1956年,吴健雄(Chien-shiung Wu)等科学家用钴60实验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3] 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提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物质世界对称性(Symmetry)的基本观念,促使物理学界全面检验基本守恒定律,不仅导致电荷共轭(Charge Conjugation)对称性、电荷共轭-宇称反演(CP)联合对称性破坏的发现,还促进弱作用理论的蓬勃发展,导致电弱统一理论(Unified Electro-weak Theory)的建立。时至今日,这一重要发现还在深刻地影响着粒子物理的不断发展。[6]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 原理
首先引入自由电子相对论性量子力学方程,即狄拉克方程(Dirac equation)。带有自旋-1/2的自由粒子的狄拉克方程形式为:其中i可取1,2,3……,ℏ为约化普朗克常数[b],是对于时间t的偏微分,为波函数,x与t分别是空间和时间的坐标,是散度算符,[c],[d]m为质量,c为光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