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伯拉罕·马斯洛

美国心理学家
1
4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美国心理学家,因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而闻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1]
1908年马斯洛出生在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犹太家庭。1926年马斯洛在纽约市立学院(The City College of New York,CCNY)攻读法学专业。1928年与表妹贝莎·古德曼(Bertha Goodman)结婚。婚后马斯洛和妻子迁往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继续他的学业。此时马斯洛发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不久,便师从克拉克·赫尔(Clark L.Hull,1884-1952)[a]研究动物学习行为。然而,随着马斯洛研读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他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热情渐渐减退。1930年马斯洛获得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次年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至此,他渐渐对猿猴行为产生了兴趣,并自信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在对猿猴的支配权和性行为的研究中,马斯洛闯入了一个几乎完全未知的领域。1932年完成了题为《支配驱动力在类人猿灵长目动物社会行为中的决定作用》的博士论文,193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2]1943年,马斯洛发表了心理学著作《人类动机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首次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3]1962年马斯洛创立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主创,以罗杰斯为代表人物,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实现自我的需求,并且都具有自我实现的潜力。[4]晚年的马斯洛进一步提出“超个人心理学”,这一学说着重研究宗教精神和“人性的最高境界”。这一学说的浪潮,被人们称为继心理学第三思潮之后的第四思潮。[5]1970年6月8日,马斯洛因心力衰竭,在家中逝世,享年62岁。[6]
主要成就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和高峰体验理论等心理学理论。著有《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的境界》等书籍。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继弗洛伊德心理学、行为主义之后,被称为“第三心理学派”。[1]从心理学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中间突起一个谈 “ 人”的 马斯洛,对人文科学产生了不小的冲击,马斯洛开辟了现代心理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7]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