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李三

民间人物的绰号
燕子李三,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今北京)著名“飞贼”的绰号,其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而实际上,在全国传说的“燕子李三”有两个人,一个是河北的“燕子李三”,1896年生于河北涿县,原名叫李景华,又名李鸿。因有劫富济贫之举,被人称为“侠盗”。另一个则是济南的“燕子李三”,原名李圣武,并非真正的燕子李三。[2][3][4][5]
李景华,幼年随叔父流落到沧州落户,从小习武,善于窜纵,从十八九岁流落洛阳起,即以偷盗为业。因常在作案地留下纸叠“燕子”或“燕子李三”字样的纸条,其绰号便因此得名。李景华专偷豪门大户,自1925年起,先后潜入执政府秘书长梁鸿志、临时执政段祺瑞、国务总理潘复及军阀张宗昌褚玉璞北洋政府卫队长马福祥等宅内行窃,1927年,又偷窃东北炮兵司令部法官王保曾等宅内财物,在当时社会引发了较大的轰动。此后,北平众多报纸就称李景华为“燕子李三”,官方亦承认李景华是燕子李三。李景华在北平曾七次被捕,七次脱逃。1935年1月23日,北平地方法院“以窃盗实行强暴”罪,判李景华12年徒刑。1936年1月9日,李景华猝死于狱中,时年40岁。李景华死后3年,《燕子李三》在东北出版,迅速畅销全国。在上海,据其传说拍摄的电影,更是风行一时。[2][1]
1949年后,燕子李三其人其事一度销声匿迹,但自20世纪80年代,又再度进入公众视野,既有小说、连环画,又有评书、快板书。尤以电影 《神偷燕子李三》和电视连续剧《燕子李三》为最。至此,“ 燕子李三”作为侠盗的形象被进一步美化和神化。[1]

人物经历

流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