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夫曼-抖音百科
米哈伊尔·考夫曼(Mikhail Kaufman,1897-1980)为“电影眼睛派“的重要成员,鲍里斯·考夫曼是吉加·维尔托夫和米哈伊尔·考夫曼的小弟弟。他的双亲把他带离了处于内战混乱中的俄国,辗转来到巴黎求学。在巴黎他有机会看到了维尔托夫的许多影片,后来又和前来巴黎访问的维尔托夫进行了深入地交谈。他爱上了电影。通过书信,鲍里斯向米哈伊尔学习了摄影技术,并在塞纳河畔和香榭[xiè]丽舍大街上拍下了自己出色的习作,由此引出了他和一位流星般的电影天才(让·维果)一段非同寻常的合作。 人物简介
他与维尔托夫合作最著名的还是那部《持摄影机的人》(1928),而他正是影片背后那个持摄影机的人。米哈依尔导演的作品只有两部,《莫斯科》(1927)和《春天》(1929),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部作品可以看成是《持摄影机的人》的姐妹篇,因为从主题和风格上来说,三部影片都有相通之处 - 即“城市交响曲”,反映城市人们每天工作生活的纪录片,这种通过摄影和剪辑把各种生活画面拼接成一首富有诗意的交响诗的纪录风格在苏联的代表正是维尔托夫的电影实验小组。《莫斯科》是考夫曼对鲁特曼尼的《柏林:大都市交响曲》的一次精彩回应,同时也可以看做是《持摄影机的人》的前奏,所以能把这三部影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应该是一件有趣的事,当然我目前没这时间,大家可以自己去对照一下,但米哈依尔的摄影和构图以及蒙太奇剪接依然保持着一贯的先锋性,慢速摄影(马车那一幕)逆向剪辑等在影片中都能看到,比如在跳水的那一幕中,人从水中跃回高台,使人联想起维果的《尼斯景象》。 因作为黑白片《码头风云 On the Waterfront》 (1954)的摄影师,获得第二十七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作品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