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中华民族的世界观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中国哲学史,中华民族世界观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中国哲学是世界几大类型的传统哲学之一,其致力于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尤其重视哲学与伦理的联系,本体论、认识论往往同道德论相互渗透。[1]
中国封闭式内陆的地域特征、相对稳定的小农经济环境,以及古代特有的家庭制度,使得中国生成了一种自我孕育和发展的独特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成形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中国哲学的发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时期是创立期,指先秦哲学;第二时期是扩大期,指汉至唐代的哲学;第三时期是融会期,指宋至清代的哲学;第四时期是潜藏期,指清末民初以来的哲学,也可称为现代哲学。[1][2][3]
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倾向于整体性、有机性与连续性,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中国哲学特有的概念和范畴。其与经学结合而非与神学结合的特点,鲜明区别于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对中国社会规范与秩序、生态与伦理、人格塑造与培养等方面都具有深远影响。此外,中国哲学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也均有重要影响。但仍有一部分学者不承认中国有哲学,认为西方哲学才是“哲学”的唯一范式、标准、 尺度,而中国只有“思想”而无“哲学”。[1][2][3]

核心问题-天人关系

中国哲学史的核心问题主要是天人关系。春秋时期起始,民和神(即人和天)的主从关系逐渐颠倒,将“天”解释为自然意义上的天,天人关系就由原先的神(帝)和人的关系演变为自然和人的关系。中国对于哲思、智慧的追求与天道和人道的追问相关联。中国哲学始终追问“性”与“天道”,“性”则属人道之域,关乎对人自身的认识,“天道”则更多涉及对世界的理解。天道和人道的追问,指向对世界的意义和人自身存在意义的理解。在天道和人道总视域之下,中国哲学的沉思又不断指向“成己”和“成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