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苦思甜饭-抖音百科
“文革”期间“忆苦思甜”活动的组成部分
忆苦思甜饭,通常被简称为忆苦饭。常见的有窝窝头、玉米面馒头、发糕、贴饼子、粗粮饭、粘豆包等。[1]是“文革”期间“忆苦思甜”活动的组成部分。该活动旨在通过体验新中国成立前贫困的生活,来珍视现在幸福的生活。[2] 历史背景
忆苦饭,全称“忆苦思甜饭”,是中国五六十年代及文化大革命期间“忆苦思甜”群众活动中的一种。忆苦饭代表了“旧社会”的饮食标准。其“苦”是相对于白面大米等正常主食而言的,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日占区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民众往往需食用“混合面”,“观音土”和树皮草根之类才不会饿死。共产党在红军长征时期,部队也常常因为缺粮而靠食用皮具,野菜等等维持生存,因此食用劣质食物的行为日后成为贫苦出身的证明和革命的光荣事迹。[2] 忆苦饭作为对这类动荡时期非正常食物的还原,理论上是越难吃、忆苦思甜的效果就越好,通过反差会让人更对新社会心怀感激。事实上“忆苦饭”的基本模式其实并非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首创。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皇族和官僚都有形式类似的活动,较为人知的如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和满清王室的“哈尔巴子”。[3] 材 料及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