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珍

中国梆子演员
宋永珍(1873—1942),生于河北涞水县。年幼时丧父,靠吃百家饭长大,村里人看他可怜,把他送入戏班,为他找了条出路。于是,他入“永胜和”科班习梆子旦角,与程永龙、刘永奎李永利等为师兄弟,16岁即搭班演出,改艺名为“十六红”,后改为“毛毛旦”。1942年,宋永珍突发心肌梗塞病逝.。[1]

人物经历

宋永珍,这位在中国戏曲史上熠熠生辉的河北梆子演员,他的传奇故事如同一部动人的戏曲,引人入胜。他出生于河北涞水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家族以糊纸灯笼为生,手艺代代相传,然而生活却并不富裕。宋永珍的童年充满了不幸。五岁那年,他失去了挚爱的母亲,七岁时,父亲也离他而去。年幼的他,失去了家庭的庇护,只能依靠乡亲们的接济和施舍度日,吃百家饭长大。然而,这些苦难并没有击垮他,反而磨砺了他的意志,让他更加坚强。
宋永珍天生眉清目秀、活泼可爱,对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热爱戏曲,渴望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幸运的是,他的天赋和热情被“永胜和”科班的老师所发现,于是他被送进了科班,开始学习梆子旦角。在这里,他与程永龙、刘永奎、李永利等人结为师兄弟,一同在师傅的严格教导下苦练技艺。由于勤奋好学、刻苦努力,宋永珍很快就崭露头角。他能够主演《金水桥》《双锁山》等剧目,表现出色,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16岁时,他便开始独立搭班演出,艺名“十六红”,名噪一时。然而,宋永珍的性格直爽,爱管闲事,这也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他曾两次因为仗义执言而被权势之人送进县衙,导致“十六红”的名声在外,各个戏班都对他敬而远之。面对困境,宋永珍没有选择妥协,而是一气之下改艺名为“毛毛旦”,继续他的演艺生涯。
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宋永珍只身闯荡山西河北等地。在张家口,他遇到了戏曲大师侯俊山,并拜其为师深造。在侯俊山的悉心指导下,宋永珍的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红梅阁》《紫霞宫》《大劈棺》等剧目成为他的拿手杰作。侯俊山对宋永珍的才华赞不绝口,举荐他进京投奔田际云。在“玉成班”,宋永珍与黄月山结为莫逆之交,一同在舞台上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他的《红梅阁》一剧在京城引起了轰动,因其能戏颇多、戏路极广而备受赞誉。他还曾被选入升平署为宫廷演出,然而却因一次不慎偷摘葫芦而被主管太监发现,遭受了毒打并被革去了宫里的差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