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丝酵母菌

是一类寄居在人体的正常菌群,属条件致病菌
假丝酵母菌(Candida[2])又称念珠菌,是一类寄居人体的正常菌群,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致病菌而侵犯皮肤、黏膜及内脏,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症[1]。假丝酵母菌有300余种,至少有20余种可致人类疾病,其中以白假丝酵母菌C.albicans)最为常见,占假丝酵母菌感染的50%~70%[4]。1842年,格鲁比从鹅口疮患者病灶中分离出酵母样菌,1853年,罗宾在尸解中又分离出同样的酵母样菌,并取名为白色粉孢[3]。1890年魏尔海姆·佐普夫将酵母菌种的名称更改为白色念珠菌,因此得名念珠菌病。1923年,克里斯蒂娜·伯克霍特将其更名为假丝酵母菌[5]
假丝酵母菌菌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3~6μm,革兰染色阳性,以芽生方式繁殖。在组织内易形成芽生孢子及假菌丝。培养后在假菌丝中间或顶端常有较大、壁厚的圆形或梨形细胞,成为厚膜孢子,是本菌特征之一[6]。其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土壤、医院环境、各种食物及物品表面。在人体的皮肤、口腔、肠道、肛门阴道等处均可检出该菌,其中念珠菌病患者、带菌者及被污染的物品均可成为传染源[1]。假丝酵母菌传播途径主要为在一定条件下大量增殖并侵袭周围组织,引起自身感染,也可通过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及医护人员、医疗器械等间接接触传播[4]
2017年,一项全球性的研究发现,每年约有700000人感染侵袭性念珠菌病,[7]美国报道侵袭性念珠菌病的年死亡率为0.4/10万。[8]假丝酵母菌可引起皮肤念珠菌病、黏膜念珠菌病以及系统性念珠菌病等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皮肤褶皱处自觉瘙痒、黏膜处有灰白色薄膜、低热、咳嗽、咳痰、吞咽困难、腰痛、腹痛等症状[4]
假丝酵母菌感染常不特异,较难与细菌感染相鉴别,该菌感染主要通过病原学血清学检查结果以确诊。假丝酵母菌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抗真菌治疗,常用抗真菌药物有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酮康唑以及卡泊芬净等抗真菌药[1]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