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书

清初三才子之一
朱书(1654——1707),亦名世文,字字绿,号杜溪。世居宿松碎石乡朱家大屋。明末,朱父光陛为避兵乱,眷属,设馆授徒于宿松太湖潜山等县山区。1654年,朱书诞生于潜山县敢山冲,归葬于宿松县许岭镇滴露村彭田组梨花坞。

简介

朱书与桐城派的主要代表戴名世方苞,并称为清初三才子。朱书因籍贯宿松,去世早,且文集受《南山集》案影响一度被淹没,后人谈桐城派,一般以方苞、刘大魁姚鼐三人为代表人物;近代,逐渐凸出戴名世的地位。[1]
朱书自幼聪明颖悟,5岁即能口诵《四书》,10岁能背诵许多古典诗文,并深通其中治乱兴衰、忠孝大节的道理。因家庭贫困,常夜燃枯枝照读,当时乡人称他有“匡衡凿壁”、“董子下帷”的苦读风。20岁时(1674年),随父由潜山迁回故里(今碎石林塘北庄)定居。乡村人看见朱书的文章,称为“汪洋浩瀚如江河之东沛,不规之绳尺,自入先辈大家之室”。由于父逝,家境更加困难,为了生计,他在杜溪(今宿松九姑乡)和严恭山设立书馆。
31岁那年,在旧县(今繁昌新港)遇桐城戴名世,互赠诗文,订为文字交。33岁时,至皖江应试,与方苞友善,旋以选贡入太学。当时海内知名人士,云集京师(今北京),朱书生活俭朴,褐衣布履,乐在其中。他与方苞、戴名世一起,专心致力于古、时文的研究。34岁,在京考授教习,开始漫游,浮大江,出浦口,走淮南,入[]辅,辗转于燕、赵、齐、鲁等地,后因母逝奔丧,回家住了一段时间,写了不少诗文。38岁时,利用行补官学教习机会,先后以8年时间,历游齐、鲁、燕、梁、秦、楚、吴、越诸地,写出《游历记》和《杜溪文稿》若干卷,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由戴名世作序在金陵刊稿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