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松龄-抖音百科
黄松龄(1898年10月21日-1972年11月28日),湖南华容人,原名黄克谦。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经济学教研室顾问。专门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特别是农业经济的研究,著有《黄松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遗稿》《读马克思恩格斯论农业和农民问题》等。[1] 人物经历
黄松龄1898年原籍湖北石首县岳军乡。幼年丧父母,由祖父抚养成人。1904年入私塾读书。1915年春赴北平求学,考入中央法政专门学校学法律。1919年5月3日,参加五四运动遭军警逮捕,在全国人民的声援下获释放。同年夏,结识恽代英、林育南。1921年入中国大学学习。1924年东渡日本明治大学读研究生,加入国民党。192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3月,应恽代英之邀,弃学回国,到黄埔军校第五期二团入伍生部任少校政治教官,讲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和《三民主义》。1927年4月17日,奉周恩来指示离粤赴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讲授《农民土地问题》。12月离开武汉赴南昌,1928年5月下旬不幸被捕。1930年3月获释出狱时,把原名黄克谦改为黄松龄。 1930年7月到达北平,先后聘为朝阳大学、民国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教授。九一八事变后,发起成立大学教师联合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3年转入中学教联参加活动,并与张友渔等组织《世界政坛》社,自费出版《世界政坛》杂志。1934年任中国大学经济系主任。1935年冬,组织“文化劳动者同盟”,同时,主编《时代文化》杂志。1937年被解聘。学校当局愿意改聘他为荣誉教授,他严辞拒绝。有人对他不要“饭碗”不理解。他说:“我要是只为了自己吃饭,就不会参加革命了,因为我家里有的是饭吃。” 七七事变后,他离开北平到济南、武汉,参与组建湖北战时乡村工作促进会,吸收各界知名人士参加活动。在董必武的支持下,办会刊《战时乡村》,创办《民族战线》周刊。1940年7月底北上延安,分配在中央财政经济部任指导员。1941年春,与毛泽东就当前政治、经济诸方面的问题作长时间的谈话。不久,他写了《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提纲。参加了延安整风学习。1945年出席中共七大。1947年1月任晋冀鲁豫中央局财经办事处研究室主任兼北方大学财经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