濑户内海

日本本州、四国、九州三岛包围的内海
濑户内海(日语[lài][]内海/せとないかい;罗马音Seto Naikai英语:Seto Inland Sea),是位于日本西部,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三岛之间的内海,是日本最大的内海。濑户内海南北跨度15-55千米,东西跨度450千米,海域面积为23203平方千米,由纪伊水道、大阪湾、播磨滩等十二个海域组成,平均深度为38米,体积8815亿立方米。[1]
濑户内海的名称是在日本明治时期开始出现的,其含义为“狭窄海峡中的内海”。它的前身是第一濑户内海与第二濑户内海。大约公元前1万年,在最后一次冰河时代,海平面下降,第二濑户内海变成了陆地。冰河时代结束后,大约7000年前,海平面恢复,形成了现在的濑户内海。[3]这一地区在气候学上被称为濑户内海式气候区,相对温暖少雨,周围的山区是多雨区。[4]濑户内海分布着许多海釜[a]和堆积地形。[5]由于是半封闭水域,海洋的稳态较弱,容易受到天气和河流流入的影响,因而海水盐度和温度变化较大。该海的潮差较大,东部海域潮差1-3米,西部海域潮差3-4米。[6]这一海域有超过3000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周长超过0.1千米的岛屿有732个。海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广泛,栖息着许多珍稀物种,如江豚、日本[hòu]、宫岛蜻蜓等。[7]
日本古代时期,濑户内海就是日本重要的海上交通线。[8]明治时期以后,随着铁路等陆上交通的发展,濑户内海作为交通路线的地位逐渐下降,但其旅游业与文化价值逐渐提高,特别是1934年濑户内海国立公园成立后,濑户内海逐渐成为日本重要的文化交流场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濑户内海沿岸成为日本最大的新兴工业地区,形成了以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石油化学为中心的工业体系。工业的发展也导致了濑户内海的污染问题,为此,日本政府及民间组织通过各种方式治理濑户内海的环境问题。[9][10][11]
濑户内海地区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其中覆盖了濑户内海海域及周边地区的濑户内海国立公园是日本最大的国立公园。濑户内海地区从古代便存在海神信仰,每年夏天会举办管弦祭等祭海活动。[12]2010年,第一届濑户内国际艺术祭举行,当代艺术成为今天濑户内海地区的重要文化元素。[13][14]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