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貌(Loess landform)是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4]其以黄土层为主要构成。[1]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3]黄土地貌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燥或半干燥的大陆性气候地区,[5]俄罗斯南部的卡巴尔达-卡尔巴尔共和国和中国北部的黄土高原是最典型的地貌分布区。[6] 黄土地貌 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主要包括新生带构造运动、黄土的岩土性质、外营力和人类活动的影响,[7]其按主导地质营力分有黄土堆积地貌、黄土侵蚀地貌、黄土潜蚀地貌、黄土重力地貌等。黄土堆积地貌、黄土侵蚀地貌是黄士地貌的主体,潜蚀地貌和重力地貌是重叠发生在前两者之上的。[2]黄土地貌的典型景观包括黄土悬沟景观、黄土一线天景观、黄土落水洞景观等。[8] 黄土地貌作为地质作用内外力的综合产物,是240万年以来地球地壳结构、构造运动和地貌形态演变的真实写照;[9]但黄土地区极易沿构造节理发育侵蚀沟,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灾害。[10]地质公园和博物馆的建设,将黄土地貌作为地质遗迹进行利用,使其资源化、品牌化,推动了黄土区的发展,同时也展现了社会的历史衍变和原始的文化生态。[11][12] 定义
黄土地貌(Loess landform),指以黄土层为主要构成的地貌类型。有表面平坦、面积较大的黄土塬[yuán],多为良好的农业耕作区;有长条状顶部较平坦的黄土梁;有顶部浑圆的孤立丘陵黄土峁[mǎo];还有黄土在谷地沉积而成的小片平坦地面黄土坪(川)等地貌形态。黄土地貌是外力(流水)的侵蚀作用的产物,它把平坦的黄土堆积层的表面刻蚀得支离破碎,高低不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