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澔-抖音百科
陈澔(1260年-1341年),字可大,号云住、北山叟,出生于江西省南康府都昌县。他是宋末元初时期的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对教育事业的贡献而闻名[1]。 人物经历
陈澔出生于南宋末期,他在元顺帝至元初(1337年前后)担任白鹿洞书院的主教,当时他已经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他在自己的碑文中多次提到白鹿洞书院,并以白鹿洞书院陈澔的身份署名,显示出他对该书院的深厚感情。元代时期,白鹿洞书院属于江西行中书省南康路管辖。在此期间,陈澔是主持该书院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名声和学识在当时的众多主讲者中尤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元代的山长通常是由大儒或名宿担任,且均为学官,由礼部及行省宣慰使选任,与其他教学职位一同考核转迁。陈澔在白鹿洞书院任教约二十年后,书院遭到破坏。到了明朝正统、成化年间,白鹿洞书院再次迎来了繁荣的发展期[2]。 陈澔一生致力于讲学和著述,他继承了家族的传统,精通《易》《礼》《书》等学科。他在都昌建立了云住书院,即后来的经归书院,从事教育工作。他还应邀请在庐山白鹿洞书院主讲两年,吸引了许多杰出的学生前来学习,使得书院的学习风气极为兴盛。陈澔的代表作品《礼记集说》在明清两代广泛流传,成为学校的必读教材。元代教育家吴澄称赞他“可谓善读书,其论《礼》无可疵矣!”明朝永乐年间颁布的《四书五经大全》中,《礼记》的部分主要采用了陈澔的注释。由此可见,《礼记集说》的影响范围之广。陈澔的作品对于明清两代的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受到了历代君王的高度尊敬。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年),朝廷下令在都昌县设立专门的祠堂祭祀他。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皇帝下诏将他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