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廷光

罗廷光
罗廷光,别号炳之[1],1950年后仅使用号名[2]。1896年出生于江西吉安,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学和外国教育史专家。他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教育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人物经历

罗廷光,1916年中学毕业后,罗廷光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1918年7月,他考入南京高等师范教育专修科学习。毕业后,他曾在厦门集美师专、河南第一师范等地任教。1925年,他再次来到南京进入东南大学进修,并在多份教育期刊上发表了20余篇文章。东南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南昌鸿声中学、扬州中学、无锡中学等学校任教。1928年7月,他通过江西省欧美留学考试,获得公费资助前往美国留学[3]。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院主攻教育史及教育行政,随后转至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比较教育、教育行政及相关教育科学方法。1931年,他获得了硕士学位。归国后,他在中央大学担任副教授,次年晋升为教授,并兼任教育社会学系主任及实验学校校长。1933年秋季,他出任湖北教育学院院长。1934年底,他前往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教育学,并参与了多项国际教育交流活动。1936年,他完成了对多个欧洲国家的教育考察,并于同年返回中国。1936年8月,他加入河南大学,担任教授兼教务长及教育系主任。1937年春季,他准备接受北京大学的邀请北上,但由于“七・七”事变的发生,未能成行。随后,他加入了在长沙、南岳组成的临时大学,并在1938年随着学校迁至昆明,成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一员。1940年8月,他回到江西泰和,担任中正大学校长兼教务长,并在此期间撰写了《教育行政》一书。1946年1月,他前往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任教,并后来兼任师范学院院长。1948年,他辞去了行政职务,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同年,他还被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1950年,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罗廷光继续担任教授兼教育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成为南京师范学院的教授,并担任校务委员会委员、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54年起,他专注于《外国教育史》的教学。1962年,他被选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1984年,南京师范学院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罗廷光继续在那里任教直至1986年。

教育理念与贡献

罗廷光自1916年开始执教,长达63年之久,其中有52年是在大学任教。他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教育人才,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自青年时期起就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尤其是在五四运动和五卅惨案中表现活跃。新中国成立后,他支持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积极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新中国的师范教育做出了显著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