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

印度宗教用语
1
4
佛(梵语:Buddha)又称佛陀、浮屠、浮图等,意为觉悟之人。觉有三层意义:一叫自觉,即所谓自悟本性;二叫觉他,即所谓说法度人;三叫觉行圆满,三者具足,是佛教修证的最高果位。“佛”来自于梵文Buddha,经龟兹文、吐火罗文演变译为中文“佛”,浮屠、佛陀等名称则是较晚时期从印度直接翻译而来的。佛陀或佛时常成了释迦牟尼的同义语,但以佛为名者不止释迦牟尼一人,如过去七佛和现在的十方诸佛。[1][6]
在原始佛教时期,作为历史人物的释迦牟尼据说在三十五岁那一年大彻大悟,洞察了宇宙人生的真正本质,获得解脱并开始向大众宣说自己证悟的真谛,就被人称为“佛陀”,此时的佛教徒只是把释迦牟尼当作一个历史人物来看待。后为顺应佛教教义的发展,在部派佛教时期和小乘向大乘过渡的时期,佛陀形象开始出现神化的迹象,释迦牟尼出生时身相已呈现三十二相[a]、八十随好[b],被视为“超出世间”的存在。到大乘佛教盛行时,佛陀则几乎完全被神格化,佛的数量也逐渐增多,产生了三世佛、五方佛、过去七佛等佛陀形象,受到佛教徒的顶礼膜拜。后来按照佛教的说法,佛有十个尊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薄迦梵),同时具有三身[c]、四智[d]、五眼[e]、六通[f]、十力、十八不共法[h]等。[1][7][8]
佛教典籍据传都是由佛陀所述,相关著作包括《华严经》《金刚经》《阿弥陀经》《楞严经》《长阿含经》等。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学术上、风俗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佛教以它的哲学、道德、艺术、习俗等渗透到人们的生活行为中,丰富了中国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科学、哲学等各个方面。[1]

词源定义

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