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铜矿-抖音百科
清代重要的矿冶业之一。云南矿藏丰富﹐尤以铜﹑锡著名。元统一云南﹐驱使漏籍户开采铜矿。天历元年(1328)课铜两千余斤﹐是全国唯一铜课。明初行官矿制﹐宣德罢官矿﹐渐以民营为主﹐年产不足万斤。嘉靖以后﹐年产亦不过十五万斤左右。至清代﹐滇铜年产一千余万斤﹐产量盛时约占全国铜产量的95%以上﹐是清代全国铸钱业的原料基地。康熙朝(1662~1722)恢复生产﹐采冶技术较前亦有发展。 方法
滇铜的采冶技术 清代探矿技术仍停留在凭经验识别地势﹑地貌﹑据苗引找矿。滇铜亦然。采矿则明甚少﹐多是沿苗脉凿硐﹐硐内再分类。主要是斜巷入山﹐深者长达数里﹐逐级开采。硐内用木架镶。通风用风柜(大风箱)﹐长巷另开风硐。照明用油灯盏。云南铜矿已广泛利用较为先进的唧筒原理排水﹐即用人力拉竹木制成的“龙”(往复泵)排水。一个大矿需设龙百余﹐用工千人。采矿全靠人力锤凿﹐用麻袋﹑吊筐背出。劳动条件恶劣﹐遇积水﹑崩塌﹐死者多至数百。采掘工的生产效率一般在日产二三十斤。冶炼方面﹐在矿石洗拣后﹐有配矿技术﹐即将含铜成份不同的矿石相搭配﹐间用白石﹑黄土作媒剂﹐使炉温均匀﹐同时熔化﹐易流。所用冶炉均为高炉型。大者高一丈五六尺﹐小者高七八尺﹔进料﹑放渣﹑出铜及鼓风各有孔道﹔较之《天工开物》所记明代冶炉(高五尺)颇有进步。另有精炼炉﹐属平炉型。大炉所炼铜板纯度约80~85%﹐精炼后可达90%﹐是当时最佳水平。滇铜多贫矿﹐须先烧结﹐再入炉炼﹐往往须反复烧炼多次﹐最后失败者亦有之。 滇铜的生产
滇铜的生产与铜政 铜系铸币材料﹐清廷极为重视﹐管理严格﹐称铜政。康熙二十一年(1682)﹐云贵总督蔡毓[yù]棠对滇矿实行招商开采﹐抽税20%﹐并定奖励办法﹐产品听民自售。一时各地商人来投资者甚多。四十四年﹐云贵总督贝和诺建议清廷实行“官买余铜”政策﹐即除20%铜课外﹐余铜由 官府强制收购。另由官府发给“官本”﹐属预付货款性质﹐下月交铜时扣还﹔商民不借官本者﹐亦须运铜至官铜店交官收购。官收价每百斤银三至四两﹐不足市价一半。又派官驻厂监督生产﹐设役巡缉私铜。商民不堪苛扰﹐多逃往山区边地私采﹑私炼以至私铸。清廷因铸钱需铜﹐于雍正元年(1723)﹐令云南整顿铜政积弊﹐并令除税课及官府收买供本省铸币者外﹐余铜听民自卖。铜产由此转盛﹐雍正四年至十三年﹐年产铜由二百一十五万斤增至六百四十九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