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訏

现代作家
徐訏(拼音:xū;原名:徐传琮,字伯𬣙[]),1908年11月11日出生于浙江慈溪,是中国现代作家、诗人、戏剧家。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1936年赴法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后,徐訏回到中国,定居上海。1937年,他凭借小说《鬼恋》一举成名。1943年,《风萧萧》发表,成为徐訏的代表作,引起轰动。1950年,徐訏移居香港。1956年,《江湖行》发表,成为其代表作。1972年,徐訏被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徐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文坛鬼才”之誉。他的作品注重情节曲折性、传奇性,注重人物心理描写,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同时融入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元素,是对中国传统浪漫主义的超越。徐訏还是一位多产的诗人、剧作家、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大学教授,著有60多种作品,计2000多万字,其中长篇小说50余部。他的作品在香港台湾出版,台湾曾出版《徐訏全集》。 徐訏于1980年10月5日在香港因病去世,享年72岁。[1][2][3]

个人经历

1908:1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东部洪塘(现属宁波市江北区)。童年涉猎《三国演义》、《红楼梦》和《野叟曝言》等作品,也看了一些林译小说。
1921:到北平,就读于成达中学。
1922:因受堂叔影响,到上海转读天主教圣方济中学。同年,因不满洋修士的伪善,一学期后重回成达中学。